發布時間:2025-05-20作者來源:金航標瀏覽:566
01
射頻同軸連接器起源
prosund
射頻和微波同軸連接器的發明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20世紀40年代,隨著雷達和各種無線電通信設備的誕生,最早出現了N型和BNC等連接器。它是射頻信號傳輸的重要部件,目前在通信、廣播、商業都有廣泛的應用。
射頻同軸連接器有著規范的行業標準,在界面尺寸上有各自的規范,囊括了多種類型,需要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合適的連接器。
02
連接器基本結構
prosund
常用的連接器有著不同的類型,按照物理結構來區分,可以分為有極性,無極性,反極性。我們比較常見的SMA連接器,就屬于有極性這一類;如果按照連接方式來區分,SMA連接器就屬于螺紋式的。以下列舉了一些常見連接器的分類。
03
射頻連接器的主要參數
prosund
工作頻率范圍:射頻同軸連接器的下限截止頻率是零,上限工作頻率一般為截止頻率的95%。工作頻率取決于連接器的結構。任何連接器的頻率范圍都受限于同軸結構中出現的第一個圓波導模,減小電纜的尺寸可以提高連接器的截止頻率,用介質填充則會降低使用頻率和增加損耗。所以,一般來說,外導體的尺寸越小,連接器工作頻率越高;填充介質的介電常數越低,工作頻率越高,插損也越低。
特性阻抗:常見的連接器特性阻抗為50Ω與75Ω。
VSWR(駐波比):VSWR是連接器最重要的指標之一。
接觸電阻:接觸電阻是指其接觸點的電阻,分別指內導體和外導體的接觸電阻,通常為mΩ級,同時外導體的接觸電阻要小于內導體。
絕緣電阻:絕緣電阻是指絕緣材料的電阻,該指標不好時會產生漏電流。
04
常用連接器型號
prosund
N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普通型11GHz,精密型18GHz
介質:PTFE
起源于1942年,由其發明者Paul Neill的名字命名。起初的工作頻率為4GHz,到了60年代后改良為11GHz,精密型可工作到18GHz,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連接器之一。有50Ω和75Ω兩種規格,不可互連。外導體內徑為7mm。N型類似于中國標準的L16,但是二者不能兼容,需要專用的N-L16轉接器。
BNC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普通型4GHz,精密型8GHz
介質:PTFE
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,成為[敏感詞]式(卡式)的N型連接器。常用于低頻電路中,外導體內徑為6.5mm。類似中國標準的Q9型,但不完全兼容。
TNC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普通型11GHz,精密型18GHz
介質:PTFE
TNC(Thread Neill-Concelman, 螺旋連接器)是BNC型連接器的改良型,其頻率特性和N型基本相同。外導體內徑為6.5mm。同時,TNC接頭有著良好的抗震性能。
APC/7mm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18GHz
介質:PTFE
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,Amphenol標準,無極性,是所有到18GHz的連接器中駐波[敏感詞]的,俗稱“平接頭”。常見于網絡分析儀。外導體內徑為7mm。
HN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4GHz
介質:PTFE
HN型連接器是20世紀50年代推出的N型連接器的高壓版,可工作到5kV的電壓,尺寸接近N型,但其功率容量更大。
LC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1GHz
介質:PTFE
耐高壓連接器,其功率容量大于HN。LC和HN常用于大功率應用場合,而在其他領域較為少見。
DIN7-16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8GHz
介質:PTFE
DIN7-16(Deutsche Industries Norm, 德國工業標準)型連接器由Spinner發明的6-16(60Ω)型連接器衍變而來,其內導體的外徑為7mm,外導體的內徑為16mm,是所有連接器中無源互調(PIM)性能最好的連接器。常見于蜂窩基站和廣播電視發射機,可兼容中國標準的L29。
MCX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6GHz
介質:PTFE
[敏感詞]式的“微同軸”連接器,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,有50Ω和75Ω兩種規格。
MMCX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6GHz
介質:PTFE
比MCX更小的連接器,由于尺寸小、成本低廉而被廣泛應用。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,也被稱之為MicroMate。
SMA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普通型18GHz,精密型26.5GHz
介質:PTFE
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,設計者是Bendix Scintilla公司,稱為超小型A型連接器,可能是全球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連接器。其外導體內徑為4.13mm。
SMB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4GHz
介質:PTFE
SMB(Subminiature B)超小型B型連接器,是一種[敏感詞]式結構,外導體內徑為3mm,有50Ω和75Ω兩種規格。
SMC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10GHz
介質:PTFE
SMC(Subminiature C)超小型C型連接器,不常用,有插孔或插頭兩種類型,外導體內徑為3mm。
SSMA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38GHz
介質:PTFE
一種比SMA更小的連接器,外導體內徑為2.79mm。
3.5mm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34GHz
介質:空氣
一種精密連接器,可以和SMA物理兼容。上世紀70年代中期,由[敏感詞]Hewlett-Packard和Amphenol公司(主要是由HP公司研制的,早期的生產在Amphenol公司進行)推出,工作頻率可達33GHz,這是最早的可用到毫米波段的一種射頻同軸連接器。與SMA連接器(包括Southwest Microwave的“Super SMA”)的一個明顯的區別是:3.5mm采用空氣介質。
2.92mm/K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40GHz
介質:空氣
2.92mm型連接器起源于1974年,由Maury在1974年發明。兼容SMA和3.5mm連接器。K型連接器在1983年,由Wiltron公司的高級工程師William.Old.Field發明,兼容2.9mm連接器。之所以稱為K,是因為可以覆蓋K波段。
GPO/OSMP/SMP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40GHz
介質:PTFE
推入式射頻同軸連接器,無螺紋推入連接,體積小、連接方便,電性能優良,可應用于DC ~ 40GHz 的PCB 板連接和面板連接,尤其適合T/R 模塊化密集安裝。
2.4mm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50GHz
介質:空氣
1986年由Julius Botke和Paul Watson發明,兼容1.85mm連接器,也被稱之為OS-50型,外導體內徑為2.4mm。
1.85mm/V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70GHz
介質:空氣
1.85mm型連接器可兼容2.4mm的連接器。V型連接器采用Anritsu標準,兼容1.85mm,由于可覆蓋V波段而得名。
1.35mm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90GHz
介質:空氣
由德國國家計量院、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、羅德與施瓦茨公司、羅森伯格高頻技術公司及SPINNER 公司于2020年左右主導推出。
1mm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110GHz
介質:空氣
1989年由Paul Watson發明。
0.8mm型連接器
[敏感詞]頻率:145GHz
介質:空氣
[敏感詞]的微波連接器,當前Anritsu公司的ME7838D系列寬帶矢網,就是使用0.8mm的同軸校準件。
同其它電子元件相比,射頻同軸連接器的發展史較短。經過各國專家幾十年的共同努力,使它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專業體系,成為連接器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同軸傳輸系統不可缺少的關鍵元件。
Copyright ? 深圳市金航標電子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13853號